契丹族,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游牧民族股民配资炒股,其历史可追溯至鲜卑族的起源。最初,契丹族是鲜卑的一个分支,经过与匈奴的融合,逐渐形成了宇文鲜卑。进入十六国与北魏时期后,宇文鲜卑的民族特征发生了进一步变化,演变成了库莫奚,逐渐成为契丹族的雏形。随着历史的推移,契丹逐渐崭露头角,成为唐朝北方的一支强大力量,经常侵扰边疆,造成不小的威胁。
唐朝灭亡后,契丹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,建立了辽国,统一了广袤的大漠地区。辽国在其鼎盛时期势力强大,对中国北方乃至中原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然而,辽国最终走向灭亡,契丹族随即西迁,建立了西辽帝国,在西域与中亚地区称霸。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,契丹族逐渐与蒙古族、汉族相互融合,最终融入了更广泛的民族大家庭,几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展开剩余78%分子人类学的出现,使得我们通过古代骸骨基因的检测,可以追溯到一个民族的根源,并了解其迁徙与演变。2014年,中蒙两国的科学家联合对杭爱省一座柔然时期的古墓进行DNA检测,最终确认墓中人物的父系基因为C2b1,这与鲜卑族的典型基因特征高度吻合。随后,复旦大学对拓跋鲜卑皇族元威的墓葬进行基因检测,也发现其父系基因为C2b1。此外,内蒙古的许多鲜卑墓葬的基因也表明其父系属于C2系,因此可以确认鲜卑族的父系基因为C2系。
契丹族作为鲜卑的一个分支,其基因特征应该与拓跋鲜卑族相差无几。2015年,科学家们对吉尔吉斯斯坦的一支自称为“契丹”的部落进行了基因检测,结果发现,42个样本中有24个属于C2系,11个属于R1a系,剩余的7个样本属于其他基因系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片区域曾是西辽的统治范围,因此这个部落的成员应当是西迁契丹的后裔。令人惊讶的是,部落成员中有相当数量的R1a基因,表明契丹与中亚本地民族有着较深的融合。
然而,契丹皇族的基因测试结果却令人大为惊讶。契丹的皇族,耶律氏的基因检测显示,其父系基因为N1a和N1b,而母系则与元威墓中的母系相同,均为D系。N系基因的出现打破了人们的预期。细究其背后,这并不完全出乎意料。事实上,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,N系人群就已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。吉林大学曾对红山文化的6具古人骨进行DNA检测,发现其中四具属于N系,一个属于C系,一个属于O系。由此可见,红山文化中的平民群体多以N系为主。
作为东鲜卑的一个分支,宇文鲜卑长期在西辽河流域活动,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长期的融合。自然,他们的基因中也融入了不少N系基因。因此,我们可以合理推测,乌桓、慕容鲜卑等民族的基因中也应包含有较多的N系基因,尽管其主体仍以C2系为主。复旦大学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达斡尔族进行了DNA抽样,结果显示207个样本中,C2系占29.7%,为主要基因系。除此之外,O系基因为17%的比例出现在样本中,这反映了与汉族的融合;而N系基因则为26个。值得注意的是,母系方面则以D系基因为主导。这些发现表明,达斡尔族很可能是蒙古族和契丹族的融合产物。
另外,有趣的是,西周姬姓的诸侯毕公墓主的DNA检测也显示出N系基因的特征。西周时期的姬姓氏族,自称祖先为黄帝,史料中也确实记载黄帝是姬姓。据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记载:“有北狄之国,黄帝之孙曰始均,始均生北狄。”而《春秋释例》则提到:“鲜虞中山,白狄,姬姓。”这表明,黄帝、西周姬姓与白狄可能同源。
这些N系人群最早活动在黄土高原,后来由于商朝的驱逐,他们大量迁徙至漠北,并在西伯利亚南部创建了卡拉苏克文化。他们的后代正是丁零,而如今俄罗斯境内的涅涅茨人,其父系基因主体仍为N系。
那么,契丹耶律氏到底是不是黄帝的后裔呢?《晋书》记载,慕容鲜卑的祖先属于熊氏族,世居北方,号称东胡。而《辽史·太祖纪》则称:“辽之先,出自炎帝,世为审吉国。”此外,辽宁阜新出土的《永清公主墓志》上也提到“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”。由此可见,契丹自称炎帝或黄帝后裔的说法并不无依据,尽管这个说法在史实中存在争议。
契丹皇族究竟是否真为黄帝后裔,或许无从考证,但可以推测,如果西周姬姓的确与黄帝有关系,那么契丹的耶律氏很可能也是黄帝的后代,或者至少与之有某种亲缘关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